“洗头店的事还没进展?”
天儿越来越冷了,吃完晚饭,沈戟和林宝初两人就挤在灶前烤玉米。
锅里是洗澡水。
沈戟把烤好的玉米递给林宝初,林宝初兴致缺缺。
“不吃么?这可是刚熟的秋玉米,很甜的。”
等过两天庄稼收成了,玉米也该熟了,这会儿正是吃烤玉米的时候。
林宝初接过沈戟递来的玉米,啃了一口,“目前还没有人有这个想法。”
那些妇人都选择在家里做洗头膏,没人愿意出来抛头露面。
要不是她分身乏术,她就自己开了。
“木耳大棚的事情怎么样了,搭好了吗?”林宝初问他。
她本来想种蘑菇的,但蘑菇的损耗太大,也不好运输。
就改了主意,培育木耳。
木耳可以晒干售卖,生意做满全朝也没有问题。
“差不多了,明日一起去看看吧。”
木耳大棚就盖在县衙大门口的不远处。
那里本来是一块菜地,正好这茬白菜和萝卜收完了,没有再种。
沈戟就把木耳大棚选在这里。
林宝初看到这个大棚的时候,工人正在往棚上盖草席。
大棚用木头和竹子来做骨架,木头嵌到泥里深处,很牢固,像房子一样。
四周都是用草席编织成的草帘子挡风遮阳,顶上也是先铺一层草席,再铺一层草垛。
冬日在棚里烧几盆炭火,这些草席草垛也可以起到保暖作用。
林宝初跟沈戟进了一个盖好的棚里。
全部遮上草席之后,里面漆黑一片,需卷起几片侧墙的草席才能看清楚里面。
这个棚宽约五米,长约二十米,地上是一块干燥平整的黄土地。
当然,木耳不是要种在这块土地上。
而是种在棚里的这些大木框里。
木框也是叫人现做的,宽一米、长两米,深度半米左右。
现在木框里是空的。
“既然这个棚盖好了,那明天就开始种吧,正好我现在有时间。”林宝初说,“现在种,冬天就能吃了。”
“需要准备什么?”
沈戟完全不知道木耳该怎么种,他只知道木耳是长在山中的腐木上。
难道要去山里把腐木全都抬过来吗?
那直接让木耳在山里长不也一样?
“需要大量的玉米芯,还需要山里的一些腐木。”
林宝初之前每次去山里捡菌子、挖春笋冬笋的时候,都会把山里的木头浸泡在山涧里,然后又拖出来。
她这么做,就是为了催生木耳菌。
“玉米芯要放在水缸里泡上一两个时辰,把玉米芯泡透、泡软才能用。”
今年年中他们收成了一千三百亩的玉米,玉米剥粒之后留下了很多玉米芯。
他们用来烧火做饭,到现在都没用完。
正好拿来种木耳了。
“好,我这就叫人去准备。”沈戟抬脚欲离开,林宝初就跟上,“我跟你一起去山里挑木头吧。”
木耳菌种都是野生的,不能保证每一根腐木都能长出木耳来。
第一茬的木耳,就当是菌种培育了。
等来年开春种第二茬,就可以用第一茬的菌种铺种,到时候产量会高很多。
两人带了几个工人,一起朝前方的大山去。
山涧下,那些被林宝初泡过堆放在岸上的木头,她都叫人把它们搬回棚里去。
两人继续进山,把腐朽程度好的木头,都用稻草绳做了标记。
一会儿进山的工人会根据标记,把木头扛回去。
与此同时,其他工人也在把县衙的玉米芯挑到大棚里。
在水缸里添了草木灰和米浆水,这缸水便可重复浸泡玉米芯。
两边同时开工,隔日一早,便可种植木耳。
林宝初特地换了下地干活的衣服,把头发扎成麻花辫扎在后腰带里。
负责木耳大棚的工人来了一半,还有一半在旁边继续盖大棚。
“小夫人,你说吧,这东西咋种,我们都听你的。”
林宝初的这些产业,个顶个的稀奇。
越稀奇,就表示越能赚钱。
大伙儿能找到这份活计,都珍惜不已,干活非常卖力且认真。
“大家过来,我给大家示范一下怎么种木耳。”
林宝初招呼那几人过来,她手边的竹筐里有一筐浸泡好的玉米芯,还有一筐锯成小段,又被劈开的腐木木头。
只见她在种植木耳的大木框里,整齐地摆放上吸足水分的玉米芯。
“这个玉米芯一定要按照一个方向摆放整齐,有漏空的地方,就把玉米芯掰成小块塞进去,严丝合缝。”
框里,一排排的玉米芯整齐摆放。
铺了三层。
“玉米芯铺满三层之后,在上面错开铺上一层腐木。”
林宝初像种甘蔗那样,腐木头尾相间,错开摆放。
这样做,是为了留出空间,让木耳有足够的地方开展。
“摆完腐木,再像刚才一样铺上一层玉米芯就可以了。”
操作几人是看明白了,却还是不懂,“小夫人,种子呢?没有种子怎么种出东西来?”
“这些腐木就是种子啊。”
“啥?你说这些木头?”
他们捡起地上的木头,东瞧瞧西看看,怎么也瞧不出它有哪里像种子。
等等。
如果这些木头是种子的话,那昨日他们把木头扛回来时,直接摔在地上,种子会不会被压死?
罪过罪过啊。
林宝初把手头上这一木筐的木耳种完,接着说道:“大家看明白了就都各自去忙吧。”
她继续种下一筐。
沈戟和她一起,两人一人一头,摆放玉米芯。
木耳种完,林宝初的九个产业园就算是全部落成了。
接下来便只有等待,等这些产业园的农作物生长、成熟、丰收。
她就可以实现一夜暴富了。